黄网免费永久网站观看_久久精品中文骚妇内射AV_校园上课H爽文_特黄大片又粗又大又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城镇经济
城镇经济

浙江推动新型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时间: 2016-04-29信息来源:花永剑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新型小城镇是农村向现代化城市转变的过渡形态,既能使本地居民享受到便利的各种服务,又能较好地避免各种“大城市病”。产城融合对于新型小城镇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从产城融合所需的要素切入,应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城乡统筹规划、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发展,加快新型小城镇建设。
        关键词:产城融合 小城镇建设 产业集聚 互联网经济
 
        一、首批试点小城镇建设情况
 
        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3万多个乡镇,它们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中间环节,承担着引导农民进城、提升城镇化率的重要功能。2010年底,浙江从200个中心镇中选取了27个,开始第一轮试点培育。试点小城镇普遍面积大、人口多、经济实力强,取得了积极的变化。


        1.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浙江省首批27个试点城镇有较强的产业进行支撑,有些是传统工业强镇,如乐清柳市、苍南龙港、瑞安塘下、诸暨店口和萧山瓜沥5个镇,2013年GDP均在100亿元以上。为了提升增长质量,这些小城镇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提升企业的环保要求、产品的质量认证等方式淘汰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规范运营的龙头企业市场地位得以巩固。为了更好发挥产业集聚的优势,建设完善了相关的产业园区,引导龙头企业带头入驻,并带动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发展,形成了较好的地方品牌和幅射效应。 

        2.
生活配套改进,新迁居民逐年增加。浙江首批试点城镇中,有25个镇的常住人口超过了10万人,柳市镇甚至达到了45万人。人口的集聚引发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在镇中心周围建起了商贸综合体、大型超市、专业市场、公共图书馆、医院等生活配套,道路宽了、公交线路多了,小镇居民的生活更为便利。为了留住人才,不少企业给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出较高的薪酬,相当部分一线技术员工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纷纷在当地购房定居。据统计,在全国进城务工的2亿多农民工中,在当地购房的比例仅为0.6%。而在浙江试点镇,购房的比例高出不少。以诸暨店口镇为例,其外来人口约为6.5万人,其中在店口购房的比例将近5%。 

        3.
电子商务冲击,生产消费方式转变。在浙江首批试点小城镇,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体创业人员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产品销售,淘宝村层出不穷。当地居民的消费方式改变也冲击到了实体店的销售。调研发现,小镇上前几年才兴建的一些超市大卖场、商贸综合体、商业街区等,受电子商务冲击明显,不少门店生意萧条;有些专业市场也出现类似情况。电子商务既给小城镇的居民带来了便利,也给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产城融合需具备的要素
 
        总体上看,浙江省首批试点小城镇建设的推进是比较好的,究其原因,产城融合是重要的因素。
 
        产城融合主要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即以城市作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从而实现产业、城市与人三者间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模式。其目的是试图破解工业化时代一些城市出现的“工业污染化”和“产业空心化”两种极端困境。
 
        产城融合强调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互相依托、相互促进,以产业的集聚发展实现人口的集聚,为城市化提供基础支持,又以城市的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产城融合不仅有助于大中城市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小城镇的建设完善。
 
        1. 产城融合需要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从浙江省首批试点城镇看,二三产业较为发达,当地居民收入水平较高。2013年,27个试点小城镇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1.1万元~3.8万元之间,当地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相当于农村居民两倍左右。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这些小城镇都形成了自身的主导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也吸引了大量专业人才在此集聚。诸暨店口镇建有环保产业园,将环保设备产业打造成当地的主导产业。该产业链诞生了6家上市公司,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了大量专业人才汇聚。


        2. 就业环境与生活配套建设同步协调。首批试点小城镇区域面积多数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常住人口一般在10万~20万人之间,面积最大的奉化溪口镇 379.6 平方公里(大部分是旅游景区),面积最小的嘉善姚庄镇是30.8平方公里(见图1),这本身就决定了居民的就业区与生活区不会相隔很远。在这些小城镇的产业园区周边,规划建设有相应的生活配套店铺,有些企业的职工宿舍就在园区内,而周边又有大量的民居可以出租,即使是镇中心的商品房小区,离园区也不会太远,企业员工上下班时间短,工作和生活可以兼顾。 
 
        3. 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持续升级是城市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中小城市产业发展的条件:一是较少的资源消耗和较低的污染;二是较高的运行效率。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是产城融合的必要条件。这决定了小城镇在推动产业发展时要先期做好规划,避免单纯为了提升GDP而大量引进高污染、高耗费的产业。
 
        三、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新型小城镇的建议
 
        产城融合不仅能缓解大城市的一些“城市病”,而且有助于小城镇的进一步完善(见图2)。下一步,应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推进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

        1. 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小城镇的建设要有自己的思路,特别是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与打造,需要地方政府认真筹划。应注重产业规划与小城镇发展规划相结合,加快产业培育,提升小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借助专家团队的力量,充分挖掘当地的各类资源,分析本地发展的优劣势,大力宣传,引导企业发展。引导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强化优势,打造竞争力强的产业链条。对有潜力的小企业,适当进行扶持;对积累到一定阶段的规上企业,引导其进行平台整合。在优势产业的发展规划中,需要体现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在具体工作的推行过程,对规划要一以贯之,将宣传与执行有机结合,切实起到产业助推的作用。小城镇虽然资源少,但只要集中精力,可打造高端特色品牌,引领地方经济新一轮健康快速的发展。 

        2. 中心城区要发挥幅射力,小规模乡镇合并发展更好。据有关部门测算,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投资近3万元,每进行1平方公里的市政建设可带动1.5亿元的投资。乡镇合并,人口、土地、经济等规模马上增加,便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便于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浙江有个别城镇化进展快的地方,全镇有超过9成的农田实现了规模经营,镇区集中居住人口占到70%以上,85%以上的企业进驻园区。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要发挥好中心城区(县城)的辐射作用,在产业发展方面进行引领,大力支持小城镇特色品牌的打造。当农业向规模化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住宅向社区集中后,新型城镇化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3. 创新思维,顺应互联网经济趋势。互联网趋势已不可逆转,它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又可通过现代物流实现商品的快速流通;既可盘活地方上的原有产业,又能富民惠民。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思维,小城镇的特色产业打造既可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又可“无中生有”, 着力打造特色小镇,培育互联网创业、旅游风情、文化创意小镇。在产城融合发展新型小城镇的过程中,要活学活用互联网思维,为小城镇的发展闯出新道路。
 
        参考文献:
        [1]冯月根.费孝通与吴江小城镇研究[N].吴江日报,2010-09-13.
        [2]王峰玉、郑军.基于产城融合理念的桐城双新经济开发区规划探索[J].产业与发展,2011(05).
        [3]王政武.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通过产城融合来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J].改革与战略,2013(12).
        [4]王霞,苏林,郭兵,李雪.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高新区产城融合测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8).
        [5]刘荣增,王淑华.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J].城市问题,2013(06).
        [6]徐代明.基于产城融合理念的高新区发展思路调整与路径优化[J].改革与战略,2013(09).
        [7]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8]邵明昭.我国小城镇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4(07).
 
        【该文是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电子商务经济发展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14NDJC17YBM)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