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免费永久网站观看_久久精品中文骚妇内射AV_校园上课H爽文_特黄大片又粗又大又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城镇经济
城镇经济

湖北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思考与建议时间: 2016-04-04信息来源: 陈娟 周中林 李沛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长江经济带正式确定为国家战略,湖北省作为其中的重要一员,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研究其如何融入长江经济带十分重要且必要。首先对湖北融入长江经济带进行了SWOT分析,其次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创新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区域产业合作、共建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湖北省  长江经济带  建议
 
  一、前言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关于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相较沿海和其他经济带而言,长江经济带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今后我国经济增长最具潜力的地区。湖北省作为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一员,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能更好地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发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湖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湖北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SWOT分析
 
  1、优势
 
  (1)区位优势。湖北位于长江中游,地处我国中南部,北接河南,东连安徽,南邻江西、湖南,西连重庆,是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的结合部,在长江经济带区域中有着特殊的交通区位优势。一是高速公路发展迅速。湖北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公路网,高速公路有京珠高速、随岳高速、二广高速干线、汉宜高速、绕城高速公路等,布局合理、辐射周边、畅达全国、便捷通畅。二是铁路干线四通八达。湖北境内的铁路线有京广线、京九线、襄渝线、汉丹线、焦柳线、长荆线及宜万线,高铁有武广客运专线、石武客运专线、沪汉蓉铁路大通道等。三是优越的航道条件。长江干流横贯全省1061公里,内河航运发达,湖北省一半以上县、市处于长江、汉江两大水运干线上,长江航运物流使湖北能够集散来自全国的物品,成为全国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之一及国际贸易的重要窗口。四是民用航空事业发展迅速。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航空港,此外,还有宜昌三峡机场、襄阳刘集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等,航线通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公铁水空四位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湖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资源优势。矿产资源:种类多、冶金矿产丰富,主要矿产资源集中度高;水力资源:居中国第4位,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省,淡水湖泊众多,有“千湖省”之称;科教资源:湖北省科教事业发达,拥有丰富而廉价的人力资源,通过引进长三角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旅游资源:拥有多个国家级5A景区,可满足大众不同的旅游需求。 

  (3)产业优势。湖北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钢铁、汽车、食品、化工等传统产业基础较好,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和配套能力较强,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可实现优势互补。
 

  2、劣势

  (1)体制差异较大。长三角地区市场经济体制发达,法制基础健全,但内地各省还留有划经济的痕迹,存在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等问题,妨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不利于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长江上中下游在政府管理方式、企业行为方式和人们思维方式等方面仍存在比较大的体制差异,与形成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要求还不适应。
 

  (2)
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长江经济带覆盖范围广、面积大、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梯度性差异,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来看,各地经济实力的差距较大,湖北居于中游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较易产生合作意愿,但同时也会影响利益的分配。 

  3、威胁

  (1)
城市、区域间的竞争激烈。长江经济带建设,在为湖北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区域间、城市间激烈的竞争。湖北虽然可以在长三角扩散效应下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但短期内也可能受到长三角的强力冲击,出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企业等在一定时期内向长三角集聚的趋势。 

  (2)
维护生态安全责任重大。虽然湖北省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但有些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或短期内难以再生资源。经济的加速发展必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湖北长江经济带资源保护难度加大,生态安全面临挑战。 

  4、机遇

        (1)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机遇。紧抓国内外产业转移机遇,依托湖北省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在充分考虑资源、生态等方面承载能力的条件下,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2)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依托“得水独厚”的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沿江产业带,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助力湖北经济发展。
 

        三、湖北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对策与建议
 
        湖北正处于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阶段,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可以加强与区域内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与川渝资源优势互补,可以承接长三角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把湖北最有优势的产业向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各方开放。因此,湖北省融入长江经济带,既有利于繁荣长三角,提升川渝,又有利于增强湖北的经济实力。
 
        1、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湖北省融入长江经济带,需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首先,精准定位湖北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地位,充分利用中部优势,主动对接东部发达地区,实现产业转移,加强与西部地区的合作,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其次,增强合作意识,破除狭隘的地方利益观念,积极倡导建立各省市主要领导定期会晤机制,通过改进双方之间的关系来实现共赢,如相互参股、信息和资源共享、开发利用新资源等方式,将市场做大,有效降低成本,使各方均获益,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最后,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对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决策领导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2、创新利益协调机制
 
        合作共赢是共同发展的基础,湖北省融入长江经济带,应坚持互惠互利原则。长江经济带区域内成员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资源、技术、产业等方面又各有所长,因此,湖北省应在已有的区域经贸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这一大平台,与区域内各其他成员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此外,湖北省可设立专门的区域合作机构,成立区域合作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扎实有效地推进与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服务作用,加强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与衔接。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湖北省融入长江经济带,要加强与区域内其他成员在基础设施上的合作,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加快区域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城市之间的快速干道建设。做大武汉航运中心,充分挖掘长江干支流的航运潜力,与重庆、上海航运中心实行对接,实现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的联动发展,满足各地区经济发展、物资流通的需要。建设完整的长江两岸东西向铁路干线及发达畅通的沿江高速公路,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沟通东西向联系的作用,使长江港口与腹地之间形成便捷、高效、畅通的联系。
 
        4、深化区域产业合作
 
        湖北省要充分发挥区位、人才、科技、文化等优势,积极推动产业合作,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武汉要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辐射带动全省产业发展;襄阳、宜昌、荆州等城市要加强汽车、装备制造、化工、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分工协作,提升产业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将产业园区作为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平台,探索与发达城市共建产业园区,实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三是增强产业合作能力。积极推进本土企业与省外优势企业联合、重组,实现产业链发展;做大做强本土配套协作企业,增强产业集群效应。
 
        5、共建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保护好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长江流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长江上、中、下游必须通力合作,达成共识,树立生态观。处在上游的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要努力保护好自然环境,建设起上游的生态屏障;处在中游的湖北省应大力配合,在发展的同时注意环境的保护,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处在下游的上海、江苏、浙江应给予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建立健全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对区域内各成员形成约束力,促使其自觉向生态转型。形成合力治污的工作联动机制,哪里有污染,哪里就有大家共同行动的身影,集思广益,互帮互助,真正做到生态环境一体化。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大众媒体不仅要及时曝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还应向广大群众传播环保知识,使其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实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四、结语
 
        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是当前湖北省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湖北省应积极抢抓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区域内各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创新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共享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硬件投资环境;深化区域产业合作,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共建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探索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段进军: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 [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1).
        [2]孔祥杰: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
        [3]马林、杨玉文: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及其对东北区域合作的启示 [J]. 经济问题探索,2007(5).
        [4]杨莲、付恒:论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协调机制构建 [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责任编辑:柯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