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免费永久网站观看_久久精品中文骚妇内射AV_校园上课H爽文_特黄大片又粗又大又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推动?“六个转变”?缩小?“六个差距”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电子版 作者:湖南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调研组 梁志峰 彭曼玲 肖潇 责编:admin

基层调研

■梁志峰 彭蔓玲 肖潇

    近年来,湘潭市牢牢抓住省委、省政府支持湘潭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地域面积不大、人口数量不多、经济基础较好、科教水平较高的独特优势,大胆探索、率先求变,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初步摸索出了一条符合湘潭实际、具有湘潭特色的城乡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城乡统筹之路。
    转变城市带动发展战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壮大县域经济双轮驱动,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近年来,湘潭市按照城乡统筹、产业一体的要求,明确了构建市域一体、城乡互补的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思路。改变过去集中资源和力量主攻城市工业发展的做法,在推动城市经济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
    ——加强政策扶持,着力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湘潭市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立县域经济考核奖惩机制,强化了县(市)发展责任;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将226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到县(市);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促进财政、信贷和产业资源流向县区和农村;明确县级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纳入全市统筹,作为市级重点项目给予扶持;县级经济园区享受湘潭高新区、经开区两大国家级的优惠政策,县域企业享受与市本级企业同等的市级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鼓励、支持县域和县域园区承接中心城区的产业辐射、发展配套产业,带动乡镇工业经济发展,形成了天易示范区、湘乡经开区、韶山高新区等县(市)园区齐头并进的“大园区”发展格局。
    转变以城带乡发展模式,推动城市扩容提质、夯实农村基础双管齐下,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
    ——初步构建起全市综合交通网络,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11年,全市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2.82亿元,为“十一五”期间投资总额的43%,同比增长39.5%。在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通畅工程”,基本建成了较为完整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
    ——在全省率先打破城乡分割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起多元水利投入机制
    全面实现市、县(市区)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工作范围由过去的单一注重农村向城乡一体转变,水资源配置由过去的单一注重“三农”用水安全保障向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水要求转变,队伍素质由过去的单一注重提高水利技术水平向适应“供、节、排、污四水一体化”技术需求转变。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补充、群众参与”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市场化、社会化和多元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08—2011年,湘潭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6.25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98815处,解决46.4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加快信息工程建设步伐,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和“乡乡通宽带”
    加快推进城乡电信、移动、有线电视三网融合,打造农村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90%以上,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0%左右。
    转变自发输出就业方式,坚持扩大本地就业、引导创业就业 “两手抓”,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打造服务品牌,做强劳务经济
    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有组织的转移就业示范乡镇建设和城区充分就业示范街道工作,推进韶山全市统筹城乡就业示范区建设,促进城乡就业政策、服务、培训、援助“四统一”。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就业计划”,大力打造湘潭建筑、家政服务等劳务品牌。近五年共召开招聘会770场,提供就业岗位信息60万个,成功介绍城乡就业20万人次。
    ——开展订单培训,促进本地就业
    大力实施“春风工程”和“阳光工程”,整合职业技术院校、就业培训中心、农科教中心、农民素质教育办、用工企业等多方资源,针对园区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开展面向城乡的技能培训,近5年共培训10万人次以上。
    ——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创业就业
    加强对创业基地的培育扶持,高新区、经开区成为全省首批创业基地。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设立创业扶持专项资金,重点向创业基地和创业示范单位倾斜。成功推广林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涉农贷款新品种,有效缓解了农民致富“融资难”问题。成立湘潭市创业贷款担保中心,近两年为城乡创业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8亿元,扶持城乡创业1.5万人,带动就业5万多人。
    转变资源配置传统导向,促进适度融合资源、基本服务均等相配套,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在教育方面
    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部分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补助费,在韶山市率先实行高中阶段、学前三年阶段免学费。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大力推进农村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超过180所,其中大部分都位于乡镇;在2012年建设的73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中,66所在农村地区。切实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将国培、省培、市培计划的80%分配到农村中小学,启动了省、市示范性学校和其他城市优质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工作,选派近百名师范院校毕业生及城镇骨干教师到湘潭县和湘乡市农村支教。
    ——在医疗卫生方面
    近5年来,先后投入1.592亿元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其中投入1.24亿元支持县级医院住院大楼建设,投入5873.38万元支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基层地区医疗条件不断改善。目前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467个,其中村卫生室1546个,占62.7%;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技人员数从 2025人增长到 3356人,床位数由2009张增加至2354张,农村医院床位数占全市总床位数比例由45.5%升至50%。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以政府主导、个人自愿参加、单位和社会资助的涵盖城市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新农合参合人数由2005年的 41.83万人增加至 2012年的193.3万人,参合率为97.53%,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
    ——在文化建设方面
    通过开展送戏下乡、建设农家书屋等举措,农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今年,湘潭市建立了农村文化惠民活动专项资金,每年按照农民人均0.5元的标准统筹安排经费,重点用于农村送戏下乡文化活动、农村题材优秀作品奖励、农村信息化共享工程、农村文化健身、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农村文化惠民示范村创建补助等,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转变城市优先保障机制,推行市域全民覆盖、城乡逐步一体新模式,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加快推进城乡救助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为基础,以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慈善救助、优惠配套政策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常年救助生活困难群众近20万人,年发放救助金2亿多元,成为全国首个社会救助工作示范城市。从2008年至今,先后5次上调城市低保标准,达到380元/月,位居全省第二;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2006年的7.5倍,与城市低保差距稳步缩小。农村散居五保对象年人均保障标准由不足1000元提高到2400元,五保集中供养水平每人每年超过5000元。
    ——加快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全覆盖
    自2009年启动新农保试点、2011年全面实施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两项试点以来,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共达134万人,其中城镇居民养老保险3.5万人、新农保130万,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
    转变城乡分割管理体制,探索城乡生态一体、同管同治同享新途径,缩小城乡人居环境差距
    近年来,湘潭市坚持以惠民GDP、绿色GDP为价值取向,以“城市客厅化、农村公园化”为目标,努力探索城乡生态同管同治同享的一体化道路。
    ——创新环境保护机制
    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将污染减排等硬性指标第一时间在市级主要媒体上进行公示,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认真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严把新建项目环评关、审批关和验收关,对环保指标不能完成的县(市)区实行“区域限批”。突出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和工程的污染减排监管,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加大对企业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和产品应用推广的扶持;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对节能环保贡献突出的企业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进行奖励。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
    坚持用城市的理念来引导农村,用城市的资源来支援农村,用城市标准来要求农村,用城市的经验来管理农村,注重发挥示范村、示范点、示范片的榜样示范作用,大力推进路边、屋边、水边“三边”绿化,以点带面地推动全市农村范围内的环境卫生整治。突出治理重点,加强源头防治污染,在做好面源污染清理工作的基础上加大源头防治力度。大力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和上门收集等方式,大力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尽可能将各类废料回收或集中处理,逐步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加大对村道、厕所、猪舍、水塘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有效实现对生活、生产、养殖污染源的控制,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作者单位:湖南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