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免费永久网站观看_久久精品中文骚妇内射AV_校园上课H爽文_特黄大片又粗又大又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未来30年上海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瓶颈、风险及对策时间: 2015-08-10信息来源:薛美根 作者:wyg_admin 责编:

 摘要:未来上海综合交通体系,在应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性要求时,会面临用地资源、生态环境带来的风险与发展瓶颈。因此,城市发展既要加强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完善,也要重视绿色、低碳等要求。未来交通发展规划应注重持续发展机场、港口等战略性设施,以提升全球竞争力;构建都市圈交通体系,均衡人口和产业布局;以碳排放峰值压力倒逼建成区交通向绿色低碳发展;以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交通管理效率。

  关键词:综合交通体系 城市交通 交通发展

  一、综合交通体系承载力内涵

  综合交通体系包括航空、航运、铁路、公路以及城市客货运交通,通过飞机、船舶、火车、汽车、公共交通、自行车等承载工具,实现人和物的空间移动。一般以人公里、车公里、吨公里等反映交通供需关系的指标,来衡量交通体系的承载能力。

  过去研究综合交通主要考虑的是城市化、机动化带来的经济、资源、民生需求等增长性要求,而对环境、生态等约束性要求考虑得较少。因此,从未来发展看,交通体系的承载能力除了交通供给规模等硬设施可承受的交通负荷外,还包括城市环境、经济社会、能源资源等软环境下的最大供给以及城市管理目标导向下的最大需求规模。硬设施、软环境和系统管理下的整体承载力,需要从经济、环境、社会等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综合交通体系;而经济、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也会影响交通体系的发展。

  二、未来30年上海交通发展面临的瓶颈与风险

  在未来30年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在不断变化,给交通发展带来瓶颈与风险。这主要包括3个方面:

  (一)土地资源制约

  2013年,上海全市建设用地规模已突破3000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的45%,是东京、伦敦等同类城市的1.5~2倍,逼近极限建设用地。以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人均标准计算,1平方公里应该是1万人,3千多平方公里应该是3千多万人。根据六普统计,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2300万人,而2014年已接近2450万人,也就是土地资源已经透支了500~600平方公里,未来一段时间上海的建设用地是零增长。这样,城市建设用于道路与交通设施的用地总体上也是零增长,这要求交通发展要为后续设施建设留有余地和留足空间。目前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设施供给已接近极限,新城道路网密度仍显不足,未来需结合旧城更新和新城建设,从结构和密度上提高道路与交通设施的承载能力。

  (二)环境生态压力

  根据上海空气污染物浓度检测,道路环境中NO和CO等空气污染物最高浓度远高于同期全市平均水平,高于全市水平的2.96倍和0.65倍。在北京环保局公布的PM2.5来源中,本地污染贡献率为64%~72%,在本地污染源中机动车占31%最高,上海也已超过25%。随着城市化、机动化的不断发展,交通排放对城市环境污染的贡献度日益增大。上海城市碳排放量(CO2)不断提升,从2005年的644千克/年,增至2012年的837千克/年,增长近30%,这与汽车的快速增长和高强度使用分不开。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碳排放量仍将不断增加,对比伦敦、东京、纽约等城市远期碳排放愿景,要求上海减少交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实现跳跃式转型发展。

  (三)既有交通设施承载量已接近设计能力

  上海拥有虹桥、浦东两个机场、4个航站楼、6条跑道。根据2013年机场旅客吞吐量统计,上海浦东与虹桥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已超过8000万人次。上海港包括洋山深水港区与外高桥港区,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目前机场、港口吞吐能力均已接近设计能力。在城市交通中,快速路199千米,日常高峰期间车速低于20千米/小时的拥堵里程比例已增至10%,极端高峰日达到24%;轨道交通15条线567千米,日客流量达800万人乘次,极端高峰日超900万人乘次,早高峰期间轨道全网拥挤度超过100%的拥堵里程比例已达9%。由此可见,快速路、轨道交通高峰服务能力日趋饱和。未来在交通设施无增量空间的情况下,要求对交通需求进行管理,减少交通出行,调整出行结构,平衡出行空间。

  综合考虑城市对内、对外等多种交通需求影响,在不增加设施供给条件下,若维持既有服务水平,且略有下降的情况下,既有道路与公交设施承载规模约2600万人。若2020年规划设施全部落实,既有综合交通体系可承载2800万人的出行需求。但市民的出行时间距离不断拉大,出行成本不断增加,交通拥堵、环境、能源压力持续增大,交通承载力的发展适应性水平将持续下降。

  三、未来30年上海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对策

  未来上海综合交通体系,在应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性要求时,会面临用地资源、生态环境带来的风险与发展瓶颈。因此,城市发展既要加强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完善,也要重视绿色、低碳等要求。上海2013年交通白皮书提出了“两个强化,三个更加注重”未来交通发展战略和“安全、畅达、高效、绿色、文明”等具体指标。据此,有以下4点建议:

  (一)持续发展机场、港口等战略性设施。以提升全球竞争力

  未来30年,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更加明显,国际联系日益密切。从机场设施看,上海已有设计能力1.2亿人次/年。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和上海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上海人均航空乘次可能到达并超过国际全球城市的水平(上海现航空人均乘次3.5人/年,纽约5.5人/年,巴黎6.7人/年),未来上海航空年旅客吞吐量将突破设计能力。从港口航运设施看,预计2015年上海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接近3500万标箱(设计能力仅2800万标箱/年),未来集装箱箱量仍有稳定的增长动力。而从上海的空间地域资源看,很难再寻找出满足机场、港口增量发展的空间。这需要一方面挖掘现有机场、港口的潜力,优化集疏运模式、加速转型发展,提升设施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在长三角区域统筹考虑机场、港口的发展要求,加强长三角区域机场、港口的协调合作。

  (二)构建都市圈交通体系,均衡人口和产业布局

  从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发展进程看,大多经历了单中心都市区蔓延发展、多中心都市圈结构发展和更大范围的区域网络化发展3个阶段。未来30年,必须不断完善上海城镇布局,以1小时通勤圈计,上海都市圈将突破现行市域行政边界,延伸至邻近区域城市,人口发展与产业布局应在长三角区域更大范围内考虑。借助区域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区域公交打造都市圈复合交通体系,均衡人口和产业布局,均衡交通出行需求。一方面,加强中心城与郊区城镇体系的快速交通联系,强化市域一体的战略性穿心交通快速走廊建设;另一方面,提高郊区城镇体系在长三角区域的交通区位,加强郊区城镇体系与沪宁城际、沪杭客专、沪通高铁等铁路系统的融合,增加城市副中心的铁路对外服务和辐射能力。

  (二)以碳排放峰值压力倒逼建成区交通向绿色低碳发展

  随着上海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2050年交通出行总量可能达到1.1亿人次,较现状增加70%。从国际全球城市的发展经验看,其都市圈或市域范围的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往往高达40%,部分廊道的出行比重高达80%,而目前上海的比例仅近30%。在用地和设施增量有限的情况,通过供给政策的转型引导才能引导交通方式结构的转型。一是实行基于TOD的高密度紧凑发展,借鉴东京、中国香港等城市,形成以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的用地布局模式,内部交通基础设施到位,功能齐全,注重居住、岗位、商业用地的就地平衡。二是优化出行结构,更加注重低碳、绿色交通方式发展,不断提升都市圈或市域范围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实现集约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成为主力。三是加强存量交通设施的功能改造。从城市交通看,首尔的清溪川工程、伦敦的自行车高速公路计划、纽约曼哈顿下城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滨水地区改造BIG U均是功能性改造的典范,上海可以通过快速路系统的公交化转型,中心区低排放区或无车区的改造、无障碍设施等项目,进一步增加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供给。从区域交通看,陆家嘴、世博地区、迪士尼地区等城市副中心或重点功能区应与沪宁、沪杭铁路等对外交通系统快捷联系。

  (三)以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交通管理效率

  科技创新是未来转变交通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强信息化技术对传统管理流程和管理模式的改造,通过大数据技术掌握个体交通出行的特征规律,为更精细化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二是持续提升交通工具的运行效率,通过物联网技术完善信号系统,提升道路系统和轨道交通网络的承载能力。三是加强新能源技术、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提升交通工具的能耗效率和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