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免费永久网站观看_久久精品中文骚妇内射AV_校园上课H爽文_特黄大片又粗又大又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上海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时间: 2015-10-24信息来源:徐诤 王丹 作者:wyg_admin 责编:

 摘要: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上海大力推进城市创新转型的迫切要求,是上海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上海全面推进先进制造业能级提升的必由路径,是上海企业持续提升核心竞争优势的有力支撑,更是上海肩负率先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现实使命。上海应按照战略导向优先、明确企业主体、坚持市场主导、细化分类指导等原则,加快构建3个层次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二是构建以产学研合作为重点的协同创新支撑体系;三是构建以市场为基础的产业技术创新环境及配套服务体系。
   
   关键词:产业技术  创新体系  企业研发

   当前,上海正步入“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时期。虽然近年来上海在推动城市创新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但相比较国内发达省市以及国际先进水平,仍面临综合创新效率和效益相对不高,企业创新竞争力不强等困境。究其根源,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也严重制约了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贡献度的提升。

    一、上海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成效初显,但仍面临诸多不足
   
  (一)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成效初显

   产业技术创新是指在基础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实现的“从有到用”的创新活动,是将基础性研究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并将其推向市场,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过程,是保障知识创新或发明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关键环节。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则是确保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链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技术创新活动顺利实施的网络体系,对产业技术创新具有促进、支撑和保障功能。

    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大产业技术创新力度,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是创新要素的集聚度不断提升。截至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达到20.68万人,比2010年增长1.37倍;企业研发机构达到1444家,比2006年增长了4.07倍,其中入驻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有322家。二是创新平台的层级化逐步显现。基本建立了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引领、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区县级(集团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的多层级企业研发平台架构。三是创新推进的合作体系逐步完善,已建立各类产学研合作机构200多家。四是创新技术交易的市场化体系逐步形成,技术引进或创新产品出口力度不断增强,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引进支出71.53亿元,比2010年增长1.10倍;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产品出口超过了700亿元。五是创新扶持政策体系逐渐建立,针对创新人才集聚、企业创新激励、创新成果采购等保障创新全流程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扶持政策。

    (二)面临不足

    尽管上海近年来加快了产业技术创新的推进力度,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初显成效,但是相比较国内发达省市或国际先进水平,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在活力不够,突出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

    1.企业技术创新研发项目数与有效专利数较少。2010年,上海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研发项目数仅为6397项,远低于江苏(17000多项)、浙江(11000多项)、广东(22000多项)、山东(17000多项)等省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有效发明专利数为7080项,低于江苏省的11000多项,更低于广东省的41000多项。

    2.高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研发机构偏少。在现有1739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建有研发机构的仅占37%,虽然比全国27.2%的水平高出将近10个百分点,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产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强度相对不足。一方面,产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与产业技术进步的现实需求不相匹配。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购买国内技术等其他技术活动费用支出仅231.61亿元,难以支撑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的全市工业的技术进步需要。另一方面,上海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明显不够。2011年,上海工业涉及的29个中类行业中有1/3左右研发投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优势并不明显。同时,上海生物医药行业、计算机制造行业、汽车及零部件行业、机械装备行业企业2010年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分别为2.5%、0.9%、1.6%和1.4%,较国际1400家各类先进企业的平均数15.9%、8.7%、4.7%和3.1%具有明显差距。

    4.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及其推进落实力度不够。尽管上海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积极争取或出台了系列保障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然而这些政策在推进实施过程中却面临力度不足的困境。如上海是全国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力度较大的地区,但是仍有不少企业反映科研经费的归集内容和可抵扣范围标准偏严,与企业实际投入研发的情况有一定差距。

    5.产业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一方面,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技术创新结合不够紧密,点上技术突破难以融入产业链之中;另一方面,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比较分散,缺少聚焦、衔接和统筹。技术创新政策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之间连接不够紧密。此外,创新资源整合的整体推进机制缺乏。各类创新资源存在明显的“条块分割”,不同条线上的部门因其所负责的产业技术创新环节及其目标导向不同,难以形成资源共享机制,产业管理部门缺乏有效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的机制和资源。

    6.中小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仍不够突出。2010—2013年,上海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从237.35亿元迅速增加到324.73亿元,增加了1.36倍,而小型企业的研发经费却多年维持在30亿元~50亿元。

    7.产业创新技术的本土化应用不活跃。一方面,上海企业对外技术引进的积极性并未明显增加。2007年以后,上海大中型企业技术引进经费一直维持在60亿元~70亿元。另一方面,上海产业技术创新成果通过市场交易流向外地。从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近年来的统计情况看,80%以上的交易技术均是由上海流向江浙等全国各地,而上海产业技术创新在市内交易的情况相对较少,造成了上海科技体系并不支撑上海产业高新化发展的局面。

    8.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评价机制尚未建立。现有的创新指标体系侧重创新研究,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化创新评价指标设计不足;同时,产业技术创新项目也缺少后评估机制。此外,各类高层次评审专家库中企业界专家比例较少,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高层次产业技术项目评审、评标会所邀请的专家大多来自高校、研究院所的理论型专家,他们往往对产业技术领域的市场需求或应用信息了解相对不足,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不尽合理。

    二、上海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架构设想

    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上海大力推进城市创新转型的迫切要求,是上海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上海全面推进先进制造业能级提升的必由路径,是上海企业持续提升核心竞争优势的有力支撑,更是上海肩负率先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现实使命。我们认为,上海应按照战略导向优先、明确企业主体、坚持市场主导、细化分类指导等原则,加快构建3个层次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一)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体系

    重点建设:一是建设以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基地为代表的应用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做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围绕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导向,提升产品品质、优化工艺流程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力,推进各类产业技术创新。二是建设行业性科研机构、产学研平台、企业创新联盟等行业共性技术创新研发平台,针对企业技术开发需求以及产业关键技术瓶颈,致力于符合市场需求导向的共性技术研究。三是建设具有理论创新支撑作用的高校、国家实验室等基础性研发平台,在把握技术市场需求基础上,将基础研究向应用技术研究延伸,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二)构建以产学研合作为重点的协同创新支撑体系

    通过探索产学研新模式,推进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为产业技术创新构筑强有力的支撑。产学研合作模式可包括:一是合作研究方式,即由大企业集团与大学或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研究中心,提高产业技术创新的理论性和应用性。二是技术协作方式,即高校、科研院所将技术创新成果有偿转让给企业,推动技术从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三是契约合作方式,即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联合契约,实现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合作。四是技术入股合作方式,即高校或科研院所以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等出资,企业以现金、实物等出资,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型公司。五是一体化合作方式,即将两个及以上产学研单位整合为一个规模更大、功能更加全面的一体化组织,进行产业技术创新活动。

    (三)构建以市场为基础的产业技术创新环境及配套服务体系

    这主要包括7方面内容:一是协同化的领导推进机制,强化产业技术创新的统筹协同、综合领导、政策制定以及监督评估。二是清晰的规划导向机制,旨在跟踪产业技术创新的演变趋势、搜集产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等。三是多元化的投入支撑体系,构筑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资本结合的投入支撑体系,分散产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四是复合性的创新人才保障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人才创新激励、高端人才引进等一系列政策。五是系统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如公共实验室、中试基地等产业技术创新的公共基础设施,营造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环境、法规制度环境等。六是高效化的成果转化推广体系,通过技术标准推广、检测服务、行业技术信息、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交易等机制,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转化为经济效益。七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营造崇尚创新、尊重人才、沟通协同、宽容失败等为特征的创新文化。

    三、上海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上海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产学研合作为支撑条件、各类要素资源集聚支持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重点产业技术能级显著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实现“上海制造”向“上海设计”“上海创造”提升。在研发投入强度方面,力争每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达到3%以上,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研发项目开发方面,每年推进20项左右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创新项目,实施100项左右的引进技术吸收与创新项目,认定100项左右的专利新产品等,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占全市比重达到65%左右。在创新主体建设方面,每年支持发展10家左右的国家级行业龙头企业,培育1000家以上在细分领域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20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在产学研项目方面,每年新增20家左右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10项左右的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20项左右的产学研示范项目。在研发机构建设方面,每年争取新增20家左右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行业重点实验室落户,到“十二五”末,国家级、市级和区县企业技术中心各达到60家、600家和3000家。

    四、上海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举措和建议

    (一)打造一批具有产业创新引领作用的研发机构

    一是围绕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或优势产业,建设一批行业性产业技术的重点实验室。二是依托大型转制院所和骨干企业,支持建设一批以行业共性技术或关键技术开发、行业技术信息共享等为重点的技术研发中心。三是支持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机械工业(上海)共性技术研究院”等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提升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上海高等技术研究院等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的能级。

    (二)建立产业技术创新统筹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席会议机制,形成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产业部门在推进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作中的作用。二是加强财政、科技、教育、国资、规土、人事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支持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规划、土地、环保工作机制及统计指标体系。三是发挥区县积极性,鼓励区县设立配套支持资金,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三)推动修订上海产业技术创新地方性法规

    加强产业技术创新的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在《上海市鼓励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条例》,明确产业技术创新在支撑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在企业主体地位、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政府服务、政策导向方面作出规定,将相关政策与举描以地方法规形式固化下来,为上海产业技术创薪提供法律保障。

    (四)强化产业技术创新的规划引导机制

    一是组建产业技术创新的专家委员会,强化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的统筹规划和技术分解,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规划性和引导性。二是加强对国内外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信息的跟踪和分析。三是强化产业管理部门在产业技术创新项目中的推进、组织、管理和督察作用。

    (五)强化各类企业的产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加大对民营中小微企业的财税支持和政策引导,支持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任务。二是创新国有企业管理者绩效激励和考核模式,鼓励国有企业增加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三是鼓励外资企业在沪建立研发机构,促进其与本土机构的技术合作与交流。

    (六)进一步加大创新人才的吸引和培育力度

    一是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团队的激励,采取核心人物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积极引进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国内带项目创业的各类创新创业团队。二是强化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借鉴国家“千人计划”以及各类人才计划,强化产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

    (七)加大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及投融资机制创新

    一是加强财政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强化对重大技术研发、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公共性创新能力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探索产业技术创新投融资新机制,争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支持产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试点。

    (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

    一是加快完善上海产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化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评价机制,重点评估上海产业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就业、能耗效率、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