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免费永久网站观看_久久精品中文骚妇内射AV_校园上课H爽文_特黄大片又粗又大又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城镇经济
城镇经济

基于生态因素约束的我国城镇人口空间格局预景时间: 2016-04-21信息来源:陈义勇 刘卫斌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以“六普”分县人口数为基础,通过预景的研究方法,模拟无生态约束和有生态约束两种情景下,未来我国城镇人口的空间格局。认为到2032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最高峰,全国总人口大约14.7亿人。届时中国城镇化也将接近尾声,城镇化率约为70%,全国城镇总人口共约10.3亿,比2010年增加3.6亿。据模拟,2032年左右,无生态因素约束下,东部地区城镇人口增速更快,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镇人口占全国总城镇人口的比例分别为50.2%、28.7%、21.0%。生态因素约束下,城镇人口由西部、中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进一步集聚,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三个区域城镇人口比2010年分别增长64.9%、47.9%、36.7%;城镇人口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52.1%、27.5%、20.4%。研究结论可为促进我国城镇化空间分布与资源、生态、环境相适应、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人口;空间格局;生态安全格局;预景;国土开发
        中图分类号:F062.2;C9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07(2015)04-181-03
        基金项目:深圳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项目(836-000035)
        作者简介:陈义勇(1985~ ),男,湖南衡东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公共空间;刘卫斌(1981~ ),男,河南周口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的城市更新。
        通讯作者:刘卫斌 Email:[email protected]
 
Scenarios on China's Urba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Constraints
CHEN Yiyong, LIU Weibi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60, China)
Abstract: China is facing an unprecedented urbanization and severe challenges of sustainability and survival. This paper uses data of the sixth nationwide population census, establishes two distribution scenarios of China's future urban population. It forecasts that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China will reach its summit around 2032 at 1.47 billion. By the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will almost be completed with a growth of 0.36 billion urban population comparing with 2010.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without ecological constraints, the propor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of the eastern regio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the western region will be as 50.2%, 28.7%, 21.0%. But under ecological constraints, the proportion will be 52.1%, 27.5%, 20.4% respectively, which means a stronger population aggregation in the eastern region. This study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under-going urbanization and land use optimizing at the national scale.
Key words: urban population; spatial patterns;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scenarios; land use development
 
        国土生态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主要依据。由环境保护部牵头,多个部门和高校共同合作完成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课题,判别出对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关键意义和最有效的国土区域及空间联系,构成一个网络状的空间格局,是最基本的生态安全保障区,也是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底线和基础[1~2]。结果表明,最低标准的底线格局面积占我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29.3%,满意格局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0.3%,理想格局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2.4%。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为国土与区域尺度土地利用规划、人口空间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城镇化进入中期加速阶段[3],人口的城乡迁移加速,2010年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49.68%[4]。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短期内城镇人口比重将从原来的30%左右上升到70%左右,甚至更高[5]。城镇人口的科学合理布局,是实现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关键。
 
        1 我国城镇人口现状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0年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普查登记的总人口共13.4亿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7亿人,占49.7%。普查数据证实,近年来我国总人口增长放缓,但城镇人口增长依旧迅速。本文使用“六普”分县数据和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使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计算三种安全水平内的总人口、城镇人口分布现状。
 
        按照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划分的三种安全水平,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单位,县所属格局的划分依据县总面积中各种安全水平所占比例,具体方案为:低安全水平比例大于75%的划入底线格局;高、中安全水平比例之和大于75%划入满意格局;高、中、低安全水平比例之和大于75%划入理想格局。县级行政区划shp底图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997 年数据为基础,按近年来县级行政区划调整情况进行归并处理。
 
        分析表明,底线、满意、理想格局内现状人口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11.4%、42.4%、70.9%,城镇人口分别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9.3%、39.2%、69.4%。相比之下,底线和满意安全格局内,人口和城镇人口分布占比远低于国土面积占比,利于安全格局的维持和保护。但安全格局内仍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和城镇人口分布,尤其是较高水平的满意格局和理想格局内。
 
        底线安全格局保障国土最基本的生态系统服务,是城市发展建设中不可逾越的生态底线,需要重点保护,严格限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现状底线格局内,共有1.5亿人居住,占全国总人口的11.4%,其中城镇人口0.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7%。从底线格局内的城镇人口所占比例来看,北京、天津、内蒙古、上海、山东、江苏、广东、重庆、西藏、新疆等10 省区比重低于5%,底线生态格局的压力较小;山西、吉林、福建、江西、海南、陕西、宁夏等7省区比重大于20%,底线生态格局承受着较大的生态压力。
 
        按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考察,底线安全格局内的人口占相应区域总人口比例分别为5.6%、16.5%、14.2%,城镇人口占相应区域城镇总人口比例分别为5.0%、15.7%、10.5%。东部地区人口和社会经济密度最大,但底线安全格局内人口比例最低,而相比之下压力最大的是中部地区,底线格局内人口和城镇人口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承担着更大的生态压力,未来国土尺度人口优化布局的重点将是人口的区域格局优化。
 
        2 城镇人口格局预景
 
        2.1 全国总人口峰值及城镇人口总量预估
 
        基于“六普”数据,许多学者对我国未来人口总量展开预测。乔晓春认为2030中国人口将达到14.6亿[6]。段克峰认为在2011~2032年中国人口一直将保持低增长态势,2033年达到零增长,2035年开始负增长,人口最大值为2032年14.76亿,2028~2038年全国人口总量将基本稳定在14.7亿[7]。国家统计局也认为,中国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2年前后,达14.7亿左右[8]

        对于人口城镇化水平的预估,简新华等通过定性分析方法和时间序列预测法,估计中国城镇化率仍将以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推进,在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9]。周一星认为2025年前我国城镇化的年均速度按照理论模型会达到或超过1个百分点,2025年以后会逐渐放慢,估计2023年可能达到60%[3]。本文基于“六普”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49.68%这一现状,且认为未来20年城镇化速度仍为年均1个百分点左右,估计2032年左右,全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左右。届时,全国总人口大约14.7亿人,全国城镇总人口共约10.3亿,比2010年增加3.6亿。
 
        2.2 城镇人口空间格局的预景
 
        “预景”是对特定事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呈现的态势的一种假定,针对事件的合理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归纳出若干种预景,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10]。近年来,预景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空间规划、景观设计中[11]
 
        本研究建立我国人口峰值时,城镇人口格局的两种预景。预景一:无生态约束;预景二:底线生态安全格局约束。预景中借鉴阻力模型,以现状(六普)我国城镇人口空间格局为基础,模拟不同阻力约束下城镇空间扩张。分析过程分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源”。以县为单位,“六普”各县城镇人口数为扩张源;

        (2)
建立“阻力面”。分析并选择影响城镇人口增长的要素,确定不同要素的阻力大小。参考俞孔坚等对北京市城镇增长格局预景的研究[12],选取土地利用现状、经济发展水平(地均GDP)、生态安全格局为阻力因素。土地利用现状资料采自2000年全国1:10万土地利用数据,阻力值参考俞孔坚等的研究数据[13]。地均GDP值采自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制作的2003 年全国1km网格GDP 数据,并进行重分类(用Quantile分类),分类数为10,按GDP从大到小其阻力值依次设为25, 50, ?,250,表示地均GDP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往周边扩展潜力越大。生态因素对城镇扩张的阻力设置为:预景一,无阻力;预景二,低、中、高安全水平格局的阻力值分别设为250、150、50。最终阻力面为土地利用现状、地均GDP、安全格局三种阻力要素的叠加。 

        (3)依据阻力面,确定各县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在ArcGIS中,对阻力面进行重分类,分类数为10;阻力值越大,则增长速度越慢,因而按阻力值由大到小重分类值r依次设为1~10,以此差异化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差异化系数,其中指r的均值。然后依据各县现状城镇人口、城镇人口增速差异化系数、目标年全国城镇总人口,确定目标年以县为单位的城镇人口数量。
 
        2.3 结果分析
 
        (1)无生态安全格局约束下,即预景一(见表1),影响城镇人口增长率的因素为现状土地利用、经济发展水平,城镇人口增速最快的为上海、河南、山东、安徽、北京、河北、海南、四川等省份,最慢的为新疆、西藏、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等省份。至2032 年,城镇人口最多的为广东,达1.05 亿,城镇人口在5000 万以上的还有山东、江苏、河南、浙江、四川、河北6 省。
 
        2032 年左右,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三个区域城镇人口比2010 年分别增长59.0%、54.7%、40.6% ;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50.2%、28.7%、21.0%,与2010年各区域城镇人口占比相比,增幅分别为+1.7%、+0.2%、-1.9%。东部地区城镇人口增速更快,人口往东部迁移集聚。
 
        (2)对于预景二(见表1),即底线格局约束下,各区域城镇化速度明显拉大,城镇人口增长幅度最大的为上海、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天津、江苏等省,这些省份大部分县处在底线安全格局外。城镇人口增幅较小的为青海、西藏、新疆、山西、江西、内蒙古等省,这些省份中底线格局的国土占据较大比例。
 
        据模拟,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城镇人口比2010年分别增长64.9%、47.9%、36.7% ;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52.1%、27.5%、20.4%,与2010 年占比相比,增幅分别为+3.6%、-1.1%、-2.5%。城镇人口由西部、中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进一步集聚的态势十分明显。
 
 
 
         3 结论
 
        (1)到2032 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最高峰,全国总人口大约14.7亿人。届时中国城镇化也将接近尾声,城镇化率约为70%,全国城镇总人口共约10.3亿,比2010年增加3.6亿。
 
        (2)底线安全格局是城市发展建设中不可逾越的生态底线,但目前仍承受着较大的生态压力,格局内共有1.5亿人居住,其中城镇人口0.6亿。

         (3)
对2032 年左右全国城镇人口格局预景结果表明,未来全国人口进一步由西部、中部向东部地区集聚。无生态因素约束下,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城镇人口比2010年分别增长59.0%、54.7%、40.6%。东部地区城镇人口增速更快。生态因素约束下,城镇人口只需极少的区域格局优化,就可实现国土关键区域的有效保护。2032 左右,东部、中部、西部城镇人口占比较2010年增幅分别为+3.6%、-1.1%、-2.5%。底线生态格局约束下,城镇人口将向东部地区进一步集聚。底线格局的预景,应为未来城镇人口空间布局优先考虑的方案。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李海龙,等. 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再造秀美山川的空间战略[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俞孔坚,李海龙,李迪华,等. 国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J]. 生态学报,2009(10):5163~5175.
        [3]周一星. 关于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思考[J]. 城市规划,2006(S1):32~36.
        [4]国家统计局.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 (2011-4-28). 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1104/t20110428_30327.html.
        [5]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88~93.
        [6]乔晓春. 中国人口布局的现实特征与未来展望:来自“六普”数据的分析[J]. 甘肃社会科学,2011(4):32~34.
        [7]段克峰. 基于一种复合模型的中国人口预测模型[J]. 统计与决策,2012(20):30~32.
        [8]国家统计局. 人口总量适度增长结构明显改善[EB/OL]. (2009-09-11).  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qzxzgcl60zn/200909/t20090911_68637.html.
        [9]简新华,黄锟. 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 经济研究,2010(3):28~39.
        [10]Pearman A D. Scenario construction for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J].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Technology, 1988(7):73-85.
        [11]钮心毅,宋小冬,高晓昱. 土地使用情景:一种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生成与评价的方法[J]. 城市规划学刊,2008(4):64~69.
        [12]俞孔坚,王思思,李迪华,等. 北京城市扩张的生态底线——基本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安全格局[J].城市规划,2010(2):19~24.
        [13]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等. “反规划”途径[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张海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