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免费永久网站观看_久久精品中文骚妇内射AV_校园上课H爽文_特黄大片又粗又大又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城镇经济
城镇经济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取向研究时间: 2016-05-03信息来源:孙灵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有序而合理转移剩余劳动力,能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城乡统筹等现实问题。在全球经济复苏、我国经济发展放缓而造成的农村劳动力减少、城镇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就业压力大的新形势下,政府部门应该要运用有效的方式增加就业渠道,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和就业。本文在阐述农村劳动力目前就业转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完善转移就业政策的方式,进一步研究实施劳动力转移政策时应该重视的几个关系。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
        ※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编号:KJ1401419)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要妥善的解决影响攻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真正改善和保障民生,让城乡经济协调并实现共同发展,就要妥善解决现在最紧迫、最严峻的“三农”问题,而让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和有序流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近些年国家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改善农村劳动力工作环境、保护其合法权益,有力地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一、农村劳动力目前就业转移的情况

       
第一,
外出就业呈现出平稳增长的趋势。随着调整经济结构与经济快速发展,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1998年到2004年,每年平均有380万人被转移。 
    
        第二、农村劳动力主要由中西部地区输出。相关数据表明,农村劳动力输出比例为:四川为29%、河南为30%、安徽为34.4%、福建为41.5%、江西为46%,农民盲目外出打工的情况正在逐步减少,更多人选择通过正规市场中介外出打工。

        第三,
农民外出打工人员呈现年轻化趋势,其文化结构逐步改善。外出务工人员中50%为30岁以下,30%为31-45岁。另外30%为职业中专或高中学历,50%为初中学历,农民工从体力型逐步转变成为职业技能型。
 
        第四、东南沿海地区是跨省转移的主要地区。2006年有41.2%农民工选择在本省打工,其中19.6%选择省城打工,21.6%选择在省内其他地区打工。另外农民工选择环渤海地区的有11.9%,选择长江三角洲的有11.6%,选择珠江三角洲的有20.9%。
 
        总之,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人员数量和文化程度逐步提高,年龄方面具有年轻化趋势,打工地区较为集中。虽然农民工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都有所提高,但仍难以满足现代化企业的需要,进而造成结构性民工荒。同时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缺失,难以全面保护农民工的利益。所以制定健全、完善的法律政策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的有效策略和重要措施。

        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政策的主要方式


        (一)运用政策措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 

        要提高农业产业的规模,增强其吸纳劳动力的水平,就要运用政策措施来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技、先进设备、科学管理为主要标志和特征的农业,现代农业各领域、各环节都需要大量懂技术、高素质的劳动力。另外,现在农民在消费结构和生存观念产生巨大变化,更重视农业的休闲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环保功能、旅游景观功能,而不再将农业只当作经济产业时,发展特色农业成为必然选择。特色农业需要优秀劳动力才能正常运转,从农民中培养劳动力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
 
        (二)运用有力政策措施培训农民
 
        造成现在“民工荒”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劳动力数量降低,而是其技术水平难以满足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这是结构性短缺。解决现在农民工结构短缺和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间存在的矛盾,政府要运用政策措施提高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在对农民工进行就业培训和服务时要提高财政支持的力度,积极动员和组织培训机构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与农民工的素质与能力。今后政府和职能部门在制定相关培训政策过程中,还要考虑确保农村劳动力就业并能够享受稳定生活的配套措施,让培训获得更多成效,从根本上增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与能力。这是解决就业矛盾、降低城乡差距、推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方式。
 
        (三)运用政策健全就业服务机制,完善供需协调机制
 
        过去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的方式以独自外出或朋友介绍为主,属于自我服务、自我组织,政府和职能部门引导和组织农民工转移流动及就业安置过程中,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作用,进而造成农民外出打工的无序性、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工作不稳定性,也容易让农民工陷入招工陷阱中。根据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中暴露出的问题和障碍,政府要重新定位职能,逐步从行政主导型转变成为服务引导型政府,运用各种方式健全就业服务机制,完善协作协调机制,促进劳动力有效转移。
 
        要从三个方面做好工作:第一、输出农民工地区的政府要在其输入地建立相应的服务站,运用不同方式收集企业真实的用工信息,增强农民工就业和转移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第二、农民工输出地区要提高推介宣传的力度,增强本地区农民工的整体形象,降低农民求职时被用工企业排斥和歧视的情况。第三、建立起平等、规范的跨城乡、跨地区人力资源市场,让人力供需双方实现信息共享,让用人单位与农民实现无缝对接,提高农民工流动质量。
 
        (四)承接产业环节上要制定相关政策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环境的变化,中西部地区是沿海地区以及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好机会。顺利完成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不但能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速度,还能够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城镇与农村人民就业问题。制定完善的承接产业政策,可以促进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还能够有力的支持、鼓励外出打工、经商者回乡创业、投资,并将作为最可靠、最稳定的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和主体,提高承接产业的植根性,以有效解决本地劳动力转移问题。
 
        农村劳动力完成转移就业的方式比较多,各级政府应该站在长远发展的高度上,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城乡统筹过程中运用政策促进以工补农,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二、运用政策鼓励实体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渠道,让更多劳动者实现就业。第三、通过完善与调整政策和制度,让社会保障、土地政策、户籍管理等制度更有助于促进农民工转移。
 
        三、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政策应重视的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的关系
 
        城市化是转移农村劳动力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当城市难以接受更多农村人口时,就不能完全运用进城农民数量来评价城市化水平。农民进入城市后,没有农业收入而更依赖城市,当经济下滑、就业机会减少时就会引发连锁反映,从国家经济和农民自身的发展而言,快速城市化会出现很多不良后果。所以尽管城市化能够让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但不能违背农民意愿和客观规律而盲目推进城市化,只有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以有效促进城市化发展。现在部分地区人为发展城市化,占用大量耕地,虽然具有城市框架和面积,但因为各种产业都比较欠缺,劳动力就业条件不好,让一些城市变成空城。这体现出城市化要和发展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紧密结合,否则会陷入误区而出现很多问题和矛盾。中西部地区要有效的转移劳动力、发展经济,就要走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特色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
 
        (二)转移就业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农民不同需求间的关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民工总体地位没有本质变化,但其内部却逐步分化成不同的层次,在价值取向、社会声望、经济收入、资本占用、从事职业、流动情况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不同层次农民工对城市管理、城市就业等方面也存在不同要求。另外不同时代的农民工要求也不相同,新生代农民工更重视精神文化追求和个性发展,更关注城市就业的条件与待遇,希望过着体面的城市生活,但其生存的实际情况会让他们心理产生很大落差,出现更多心理焦虑和竞争压力。基于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一定要对分类取向进行考虑,将农民工按层次、时代、性别来区分。对于40岁以上职业技能和受教育水平较差者,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其实现就业。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要强化他们的培训和教育,使其顺利实现就业。另外要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户籍等方面采取措施,让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时没有后顾之忧。
 
        (三)正确处理本地和异地转移就业之间的关系
 
        对于农业为主且有大量劳动力需要转移的地区,发展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需要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这与发展输出劳务经济间具有矛盾。一方面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需要劳动力,但目前因为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而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是40-50岁人员或妇女、老人,导致劳动力资源的缺乏,提高农村发展成本并影响农业健康持续发展。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不断提高,此矛盾会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实现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例如河南省是劳动力资源与农业大省,其积极转变生产方式,政府鼓励农民到城市就业,并组织农民进行培训,大力发展人力资源,达到多渠道就业的目的,推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拉动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要制定就业率政策,妥善处理异地与本地就业的关系,将向大城市转化与本地转化结合在一起。既要做好培训农民工作,培养出优秀的农机手、种植养殖大户、农产品经纪人、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又要设计各种培训计划,提高城市中农民工的创业和就业能力,成功的转移农村劳动力。
 
        四、结束语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是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有助于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城镇化。近几年,国家运用政策措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色产业、现代农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培训农民,提高其专业技术与综合素质;健全就业服务机制,完善供需协调机制;推动承接产业的发展等策略和措施,同时处理和协调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的关系,不同层次农民不同需求的关系,本地和异地转移就业之间的关系,让农村劳动力实现高质量转移就业。
 
        参考文献
        [1]李琰.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困境和出路 [J]. 理论与改革,2014,(01).
        [2]许晓红.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
        [3]蔺成俊. 现代农业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考 [J]. 四川劳动保障,2014,(10).
        [4]许晓昕. 强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J]. 农民致富之友,2014,(20).
        [5]徐安勇. 城镇化背景下的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旅游与服务管理系 重庆 400037